徵稿說明

存有、思想與生命意義-沈清松教授逝世六週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
徵稿啟事

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系訂於2024年6月7日至9日假輔仁大學主辦為期三天的國際會議。本次研討會歡迎學界先進針對下列會議子題提出各領域最新研究成果(中文或英文皆可)。

壹、徵稿對象:已取得博士學位或於學術機構內擔任專、兼任教職與研究員。

貳、有意發表論文者,請於2023年03月31日前以電子檔 (MS-Word) 的方式提供個人基本資料(包含最高學歷,服務單位與職稱以及聯絡電話等),論文主題,中文約500字(英文約300字)的論文大綱與5個關鍵字,寄至zoesaelim@gmail.com(會議助理林潁煊小姐收)

叄、會議籌備委員會將於2023年5月1日,於輔大哲學系系網(網址:http://philosophy.ourpower.com.tw/)公告論文大綱審查結果。投稿人請於2024年05月10日前繳交論文完稿。上述若有未竟事項或其他寶貴建議,煩請來函賜教。

肆、會議子題如下:

    (1) 沈清松哲學思想研究

    (2) 中國哲學與士林哲學

    (3) 跨文化哲學與宗教交談

    (4) 終極真實、慷慨與外推

    (5) 存有與死亡的生命教育

    (6) 自然、生態與環境倫理

    (7) 在AI時代中的自我與多元他者

    (8) 美學與藝術中的視見性、可譯性與可普性

    (9) 後全球化時代的公共領域(包括戰爭與疫情)

  (10) 中、西醫療哲學(包括照護倫理、哲學諮商與照顧哲學)

 

「思想、存有與生命意義-沈清松教授逝世六週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

(Thinking, Being and Meaningfulness of live)

論文綱要通過審查名單

以下名單按照投稿人姓氏字母(英文)以及姓氏筆畫(中文)排序

姓名

服務單位

職稱

論文題目

 
 

Ames,

Roger T.

安樂哲

Peking University

人文講席教授

Living Chinese Philosophy: ‘Zoetology’ 生生論 as First Philosophy

 

An, Yanming

Clemson University

Professor

The Correlative Thought in the Indian and the Chinese: A Comparison

 

Chantry-Gellens, Thaddé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h.D. Student

A Zhuangzian approach to “nature”-human interactions: a matter of attitude

 

Chen Derong

(陳德榮)

University of Toronto Mississauga

Sessional Lecturer

Rethinking the Oneness in Zhuangzi:  An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tological Holism

 

Ennen, Timo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h.D. Candidate

On Philosophy as Living: Xinxue and the Infinity of the Individual

 

Escande, Yolaine

幽蘭

French National Centr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CNRS)

Research Professor

Inter-translatability in the arts and aesthetics, through Vincent Shen’s thought on inter-culturality — On Henry Michaux and Zao Wou-ki’s “brushstroke and ink plays”

 

Hargrave, Oliver

University of Oxford

Ph.D. Student

The Abnormal as a Sign: Towards an Anthropocentric View of Human-Nature Relations

 

Isay, Gad C.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Tel-Hai College

Senior lecturer

Metaphors and Centrality in the Lunyu

 

Li-Hsiang, Lisa Rosenlee

University of Hawai’i – West O’ahu

Professor

A Feminist Interrogation of the Religiosity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Louis, Annick

University of Franche-Comté

Professor

Academic life: thinking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between the turbulence of institutions and the solitude of writing.

 

Lu, Xiufen

Wichita State University

Associate Professor

The Meaning of Ritual

 

Martin, Jordan B.

馬兆仁

Yuelu Academy, Hunan University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Videorealistic Avatars and the Ruist Ontology of Selfhood

 

Raphaël, Van Daele

戴若飛

Université Libre de Bruxelles,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Postdoc Research Fellow

(F.R.S.-FNRS)

“The Changes is a Picture Book” (Xici B, 3). Reconsidering the Status of the Book of Changes in Wang Bi’s Philosophy

 

Roussin, Philippe

Centre de recherches sur les arts et le langage

(CNRS-EHESS)

Senior Researcher

What public spheres for the post-globalization era?

 

Sanders, Graham

University of Toronto,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Associate Professor

Making a Meaningful Life: Culture as Refuge in Six Records of a Life Adrift 浮生六記 by Shen Fu 沈復 (b. 1763)

 

Scripter, Luca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ssistant Professor

Meaningful Rest

 

Stamatov, Aleksandar

Ming Chuan University

Assistant Professor

Daoism and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Wang, Huaiyu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Religion and Liberal Studies, Georgia College & State University

Professor

From Correlative to Perceptual Thinking: Nature, Causation, and Meaningfulness of Life in the Philosophy of the Yijing

 

Welter, Albert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ofessor and Head

On the Compatibility of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Weng, Ruoyang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Toronto

Ph.D. Candidate

Open towards the Future: Jiao Xun’s Cosmology of Changes and Ethics of Empathy

 

Yi, Joy Lidu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Art and Art History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Curator

Aesthetics and Painting History through the Lens of Li Rihua

 

尤淑如

陸軍官校通識教育中心

副教授

反詰與駁斥在哲學諮商中的定位與應用

 

王佳煌

元智大學

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

教授

從外推論與多元他者觀析論

人工智能的文化意義

 

王鍾山

臺北藝術大學通識中心臺灣師範大學通識中心

兼任助理教授

為什麼要放棄治療?從《理想國》的一個段落談論柏拉圖對醫學哲學的批判

 

司馬忠

輔仁大學

天主教學術研究院

院長

Being Human in a technological era: Insights from Prof. Vincent Shen’s Philosophy

 

白虹

武漢輕工大學管理學院

教授

阿奎那政治思想區分兩種服從的

人學基礎及其意義

 

朱慧敏

輔大哲學系

博士候選人

形成中的自我與多元他者:一種新的哲學諮商原則之建構

 

何佳瑞

品牌與時尚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

全人教育中心/

天主教學術研究院

教授/研究員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人格理想及其教育意涵

 

吳有能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系

教授

人間佛教與天主教的宗教交流:

一個初步觀察與反省

 

吳惠齡

輔仁大學哲學系

助理教授

《莊子》中「知」與「忘」的主體意義

 

李彥儀

國立中央大學

哲學研究所

副教授

沈清松先生對《尚書》「皇極」

的理解與詮釋

 

李晨陽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哲學系

教授/系主任

Methodological Issue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李惠美

輔仁大學哲學系

兼任助理教授

以外推建構自我意義與價值的哲學諮商

 

李瑋皓

山東大學

儒學高等研究院

副教授

論沈清松哲學視域下儒基宗教思想

之較析

 

汪文聖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退休暨兼任教授

從自然與技術的關係來省思科技問題

 

阮進立

越南文郎大學

人文社會學系

助理教授

安南儒士與西方傳教士對「生命」的對話——以越南天主教《會同四教名師》為考察對象

 

周明泉

輔仁大學哲學系

副教授

作為第三重實在的「生活世界」:

沈清松教授的建構實在論觀點

 

周曉瑩

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

副教授

論中華新士林學派對傳統儒學的詮釋轉向——以沈清松教授為例

 

林之鼎

輔仁大學

使命副校長/校牧

終極真實——

有神論與無神論的和解之道

 

林志明

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當代策展全英學程

特聘教授/主任

Dehumancentrism and Multiple Others: A Philosophy of the Anthropocene Between Responsibility and Generosity

 

林約光

輔仁大學哲學系

助理教授

自我與存有視域:

多瑪斯與人工智能時代下的意識觀

 

林淑芬

輔仁大學哲學系

兼任助理教授

後全球化時代,教育何為?——從鄂蘭和努斯鮑姆的觀點論公民培育

 

林斯諺

東吳大學哲學系

副教授

A Pragmatic Approach to Literary Interpretation

 

林遠澤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教授

中華現代性的探索與華人民主政體

的未來展望

 

林慧如

高雄醫學大學

人文與藝術教育中心

副教授

如何說一個好的醫療故事?

敘事與醫學倫理

 

林靜秀

靜宜大學生態人文學系

助理教授

梅洛龐蒂的社群概念論地球公民素養

 

邱建碩

輔仁大學哲學系

副教授

從仿造、競合與超越三個面向探討人與AI的關係

 

俞懿嫻

東海大學哲學系

教授

生態思想、天人感應說與生態人格

 

施凱華

輔仁大學哲學系

兼任副教授

朱熹與智旭於「易道」思想之詮釋對觀

 

范俊銘

臺灣師範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

兼任助理教授

跨文化哲學與宗教交談:

以全球化的發展為探討

 

范雪麒

香港中文大學

博士學生

氣的療愈

——《莊子》中的哲學諮詢維度

 

徐光台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榮譽教授/

兼任教授

明末中西兩種自然哲學傳統的遭遇與辯駁:利瑪竇——《乾坤體義》對朱熹以月亢日解說月食的批判

 

張永超

上海師範大學

哲學與法政學院哲學系

教授

沈清松教授對明清時期中國天主教哲學的發掘及其新開展——以夏瑪第亞(Mathias Hsia 夏大常 )文獻為中心

 

張名揚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

助理教授

外推、自我與他者:

沈清松與呂格爾在AI時代的對話

 

張國賢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副教授

我們如何可以共存

——梅洛龐蒂與德勒茲對On

(人們、人家、大家)的兩種思考

 

梁右典

莆田學院媽祖文化研究院

助理教授

啟示與默會之間:重探儒家思想的內向超越與宗教性內涵

 

許慧玲

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國立臺南護專通識教育中心

兼任助理教授

「太和」理論於華爾納(Fritz Wallner)醫學科學哲學之詮釋

 

郭梨華

輔仁大學哲學系

教授

「適應」與「會通」中的徐光啟

思想研究

 

陳文祥

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學術研究院/輔仁大學科學與宗教研究中心

副研究員/主任

存有觀念與終極真實

 

陳永寶

廈門大學

特任副研究員

無概念的超越:

兩宋儒家理學思想的美學情懷

 

陳德光

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

輔仁聖博敏神學院

研究員/

教授

神性空與非神空——兩種密契論的整合

 

彭傳華

寧波大學

哲學與國學研究中心

教授

龐迪我《七克》對儒耶倫理的

會通與融合

 

曾稚棉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

助理教授

中國佛教叢林生活對環境之態度探討: 以《禪苑清規》為例

 

曾慶豹

輔仁大學哲學系

教授

沈清松論天儒會通

 

黃冠閔

中央研究院

中國文哲研究所

研究員/所長

笛卡爾與斯賓諾莎論慷慨

 

黃睿

廈門大學哲學系

特任副研究員

士林哲學視野下孟子性善論的詮釋

——「可自我完善性」的觀點

 

劉久清

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退休副教授

貧窮與氣候變遷

——試釋「外推、慷慨的倫理與政治」

 

劉俊法

輔仁大學哲學系

副教授

中國思想透過沃爾夫實踐哲學對歐洲啟蒙運動影響之觀察

 

劉美惠

輔仁大學全人教育中心

助理教授

從手足情誼與慷慨之德

——談人類生命的療癒與豐盛

 

劉康

輔仁大學哲學系

副教授

Aquinas 存有論的形成—從對於Boethius《七公理論》的評註談起

 

劉煥雲

國立聯合大學

華語文學系

兼任教授

沈清松哲學思想中儒學詮釋之研究

 

歐思鼎

天主教學術研究院

專任教師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Suppositum:

A Critique of the Critique of the Notion

of Selfhood

 

潘小慧

輔仁大學哲學系

教授

由己而他的慷慨與外推:

儒家德行倫理學與多瑪斯德行倫理學視野下的「仁」與「智」

 

蔡妙坤

輔仁大學哲學系

助理教授

古典儒學中的「共享情感經驗」:以《論語》為中心的考察

 

蔡秀卿

國立空中大學

人文系與通識中心

兼任助理教授

近代在華基督宗教圖像藝術的視見性、可譯性與可普性

 

蔡祥元

珠海中山大學

教授

跨文化與未來哲學

——從沈清松先生的跨文化哲學說起

 

鄧元尉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

副教授

外推與移情:

論外推在宗教研究上的運用

 

鄭漢文

長榮大學東南亞文化與產業學士學位學程

副教授

用在生命教育以解讀人生存在意義與價值關懷的「生命三維敘事法」

 

蕭紅

西北大學哲學學院

教授

介紹紀念沈清松教授專輯:

《靈根自植:中國哲學與世界華人》

 

聶雅婷

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

副教授

以榮格來談東西方金花的祕密

 

顏鐘祜

多倫多大學東亞研究系

講師

論沈清松教授的外推思想(strangification)對建構當代中華基督教神學的意義

 

譚明冉

南開大學哲學院

教授

對比、交談與溝通:

沈清松教授跨文化哲學論再思考

 

嚴浩然

樹人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兼任講師

玄學與形上學的「外推」策略與會通探微

 

蘇嫈雰

輔仁大學人文社會服務進修學士學位學程/天主教學術研究院

副教授/副研究員

中華新士林哲學與哲學諮商的交談:以龐廸我「熄忿」和伊利特•科恩「理性的憤怒」為例

 

天主教輔仁大學學校財團法人輔仁大學哲學系

系辦公室:242062 新北巿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文華樓308室)
連絡電話:(02)29052327